想談戀愛的原因

為什麼人會想談戀愛呢?如果談戀愛是一個人類的基本需求,那為什麼我們小時候只要吃吃手指就能夠滿足,而不需要談戀愛才能滿足我們的心靈呢?又為什麼我們接收愛的方式是這個樣子?為什麼我們在戀愛中有某些特定的期望跟需求呢?為什麼跟別人不一樣?這些東西是怎麼被塑型的呢?
 
這些問題我一直想了好久,直到我真的去直視了自己在關係中的問題,才得到了解答。
「原來我們都在關係中,要跟父母沒要到的東西。」


 
當我們覺得談戀愛像沙漠中的清澈水源,能夠解我們生活鬱悶的苦,好似可以解決生活中一切問題而幸福美滿,談戀愛就變成了一種需求,而不是單純只是「想要」了。當談戀愛是一種需求時,我們可以說我們內心有個洞,需要另外一個人來填補。或是我們以為找到了另外一個人就可以補得起來。


 
幾乎沒有人的父母,是可以完整的提供孩子需要的完整的愛。並不是說這件事情完全不可能發生,而是至少在這個世代,人類的普遍心靈發展還沒有成熟到可以到達這樣的境界。到了這個世代我們才開始比較重視自我的探索。大部分的父母對於自我的議題都還沒深入了解,就自己當了父母,因此自我的議題就一代一代地影響、傳承下去。父母是我們出生之後,對「愛」這個議題的初步且最深刻的接觸,早期的這些經驗會影響我們是否對自己有足夠的安全感,以及是否培養愛人的能力。任何的關係問題,都是從安全感開始的,如果家無法成為自己的避風港(情感上而不是意識上的避風港),從父母那邊得到的愛的感受越缺乏,那麼我們對所謂戀愛、婚姻、家庭的慾望就會特別執著跟強烈。


 
我們唯一有機會長時間觀察、看盡一切好壞、相處細節的情侶,也就只有爸媽的相處了。我們所熟悉的關係模式,就會有這幾個:「媽媽跟我」、「爸爸跟我」、「媽媽跟爸爸」。如果有兄弟姊妹,就會再加上:「媽媽跟__與我跟媽媽」的比較、「爸爸跟__與我跟爸爸」的比較。這些是對我們性格、需求會影響比較大的關係,而兄弟姊妹彼此之間的關係則比較薄弱,較不會影響到牽扯到愛、安全感議題的深度。(當然凡事還是有例外,例如雙胞胎的case、父母雙亡、單親等很多不同的狀況變化,但這邊沒辦法一一討論到)


 
剛剛提到了「家是否有給自己避風港」的感覺,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有啊!當然有」,我以前也是這麼想的,覺得爸媽已經很開明了、覺得爸媽已經對我仁至義盡了,我能對他們說的事情也有很多。但不知怎的,我就是沒辦法打從心底去感謝跟孝順他們。事實上,如果我們對父母有情感上任何的不滿,避風港的這個功能就多多少少有所減損,並不是因為父母對我們不夠好,而是有時候他們所給予的愛的形式,並不一定是我們感情上能夠接收到的。(雖然理性上都可以知道爸媽是關心我的、愛我的,但情感上可能是另外一回事)


 
我們可能會因為不想要當一個「不知感恩」的人,而說服自己要認為自己的家有足夠的避風港的功能。當然這個避風港的概念並不是全有全無,而是有程度上的差別,在細節上每一個家庭也都有所不同。


 
拿我自己的例子,我是一個獨生女,而在家裡爸爸是比較強勢的人,媽媽總是被欺負、任勞任怨。對我來說,我不想要自己變成被欺壓的人,自己也背負著需要保護媽媽的責任。所以我就會去模仿我唯一看得見的剩下的那個榜樣:爸爸。我認同的對象是爸爸,所以我就會模仿他、崇拜他,漸漸地複製了他的所有優點跟缺點。長大了點,我開始認識到自己像爸爸的缺點的部分(例如自以為是、聽不進他人意見、固執、強勢、喜歡自圓其說、不承認錯跟弱點等等)使我的人際關係受到了很大的挑戰,所以我開始厭惡自己的那個部分,也厭惡爸爸的那個部分。而因為我認同的對象是異性的爸爸,看不起身為同性的媽媽,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對於「女人」這個身份的認同特別的困惑,因此在六年級被同學笑胖之後,決定讓自己變成一個男人,並且擁有了跟男人競爭的強烈意識。(這個部分可以參考此書:《父親這種病》)


 
因此,我會愛上前男友的原因,是因為前男友給了我像媽媽一樣照顧我、關心我、接納我的感覺,但同時他又滿足了好像可以保護我的形象,這剛好是我在小時候沒有被滿足的部分,因為媽媽並沒有讓我覺得有被保護的感覺。所以我愛上了前男友。而對於跟爸爸很類似的對象,則會讓我非常的反感,但原因並不是因為我爸,而是我厭惡自己像爸爸的那部分,我厭惡的是我自己。我的生命歷程也因為厭惡這部分的自己而有了很大的轉變。我從一個很愛現、愛表達想法、愛說服別人的人,把這個能量轉化成一個講師的角色,因為剛好講師的這個角色有受到蠻多人的認同,所以我對於要說服別人的欲求也就變得比較低,也變得很不喜歡表現(甚至有一陣子覺得發社群網路的文是一件俗人在做的事所以很抗拒),看起來像是我已經變成一個低調的人了,但事實上我只是在壓抑而已。為了不讓那個讓我自己討厭的自己出現而壓抑,但事實上我還是有很多需要受人認同、喜愛的慾望在。


 
爸爸是一個不懂得用肢體語言表達愛的人,當我已經長高到不像孩子、外表上不再可愛的時候(我大概五年級就160,比我媽更高)我爸就不再擁抱我、寵愛我,甚至把我當成一個男孩子在養(但我現在認知到的是,爸爸也不知道要怎麼對待一個個性不像女兒的女兒,也只好把我當男孩子養,並不是他故意的,由於我模仿他的原因我不僅外表一點都不可愛、連個性也一點都不可愛,他也開始會想壓制我。)所以在關係中,我把很親密的接觸當成一個安全感的來源,我非常需要大量肢體接觸跟對方表達對我的情慾來確認對方對我的愛。


 
很有趣的是,我從好多不同面向,在我跟前男友的關係裡複製了我剛剛提到的那三種關係:「我跟媽媽」、「我跟爸爸」、「媽媽跟爸爸」(我只有這幾種因為我是獨生女,家庭成員只有三個人)我會以為情人彼此之間「有很多話聊」才叫做感情好,因為那是我唯一看見幾種爸媽好像感情好的樣子。我開始會幫前男友擠痘痘,因為那是我媽最喜歡幫我爸做的事,也是他們唯一在肢體上看起來很親密的樣子。以前看媽媽這麼做覺得很噁心,怎麼會有人喜歡做這種事,但當我遇到前男友的時候,我同樣愛上了這種感覺,因為覺得自己願意去處理、接納他身上看似很噁心的東西的方式來愛他。


 
我也複製了媽媽對爸爸的方式。媽媽對爸爸的愛,就是用一種「我做好我的角色」的方式來取得爸爸對她的愛(但顯然是很不成功),她覺得自己做好一個「主婦」、「媽媽」的角色,當一個「性格上完美的人」。她就能讓爸爸愛她,所以她竭盡所能的,把家裡打理好、每天都煮三餐、包辦所有雜事等,但卻完全忽略了作為一個「女人」的角色。我媽媽不打扮、沒什麼物慾(但他們離婚之後發現只是我媽壓抑而已,其實她很愛漂亮也物慾很強,只是為了配合學佛的爸爸,她以為這樣「性格的完美」才可以讓爸爸愛她。但我爸也是一個性格很扭曲的人,明明喜歡媽媽漂亮、讓他有面子的樣子,卻硬要說「我不喜歡妳化妝」、「不要打扮這麼花枝招展很奇怪」。),把賺來的錢跟自己的時間都拿來付出給我跟老爸,所以當我跟爸爸回饋給她的東西讓她不滿意時,她就會開始說自己對我們付出多少,但我跟爸總是黑人問號,覺得「我們又沒有要求你這樣付出,妳多為自己想我們也不會怎麼樣啊!反而這樣我們壓力還比較小咧!」


 
而這是男人在關係中最需要在伴侶身上看到的東西,即使不當個好主婦也好、不當個賢妻良母也好,男人會寵愛的女人只需要堅持「女人」(加上會給面子)這個身份即可,其他說實在的,真的沒有那麼重要。但當然這也是我分手後才領悟到的事情。


 
我也在關係中想要當一個「性格上完美的人」,大方、不計較、不吃醋、不限制、不逼迫,我盡我所能地當一個性格上完美的人,但同樣的我忽略了作為「女人」的這個身份。而且我也不是真的這麼大方、這麼不計較、這麼不吃醋、這麼不逼迫,我只是假裝出這個樣子,覺得「這樣才對」所以壓抑了我真正的想法,反而給對方更大的壓力。


 
也不了解到底要怎麼給男人面子,一直用我自己認為對的方式給前男友愛,直到我發現他越來越對我沒感覺,才驚覺,原來我都用錯的方式給予。而對方為什麼不說呢?就跟我們無法跟「從任何他人眼中都覺得你爸媽對你仁至義盡」的爸媽抱怨你哪邊讓我不舒服一樣,尤其當爸媽也覺得自己對你仁至義盡時更是,不管是誰,都會指責你「不懂感恩」、「忘恩負義」、「渣」。


 
那你怎麼敢表達呢?對方又不是對你不好,只是你接收不到,那你只會開始指責自己,覺得自己為什麼明明對方對我那麼好了,我還想要逃?是不是我是一個壞蛋?所以我還想去找其他對象/想逃離這個家?然後發現自己無法停止去找其他對象/脫離父母時,對自己下了一個「我就是一個不好的對象/兒女」這個標籤。如果我們覺得身為兒女的自己身不由己、很可憐的話,那麼一直在接收用不對的方式付出的對方,也很可憐,因為他們於情於理都不能表達自己還需要什麼。甚至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只能由他者來用心觀察而已。


 
現代人幾乎已經不相信真愛的存在,當出軌的例子滿滿皆是,女人開始焦慮自己到底要用什麼手段跟方法留住男人的心時,每個女人都會跟我一樣,不僅對自己的魅力贏過男人生物本能沒信心,更是因為焦慮而無法看見男人真正想要什麼。只有透過不斷地用自己以為有用的方法付出,然後發現沒用又無法收回自己的付出,然後指責男人的天性,覺得男人都一個樣,都是渣。「我都已經付出成這樣了!你到底還想怎樣?為什麼如此不懂感恩?」但真的是這樣嗎?


 
男人要的其實非常簡單,只是我們從來沒有真的去理解跟觀察到的。只是需要的東西跟方式不一樣,不代表女人想要心靈上的交集就比男人想要肉體上的吸引更高尚,不代表女人想要情緒上的安撫就比男人想要面子更有深度。就是因為這樣的想法,產生了對男人生物性的敵意,所以我們永遠都贏不過它,因為我們將他們的本能視為妖魔鬼怪。覺得只有女人想要情感連結的本能才叫做真愛,因此對男人總是又愛又恨又懼怕不已,那是多麼的自以為又悲哀的一件事!女人所擁有的柔性就等於軟弱、輸給了男人嗎?從不同的角度看,柔軟的堅韌其實比最硬的物質更加有力量。看起來硬度非常高的石頭用很大的壓力就能破壞,但水看似柔軟卻在怎麼用壓力都無法去壓縮、破壞。由於想要男女平等那種「形式表面上」的平衡焦慮,我們卻忘記如果我們想要實質上去搞定別人,柔軟才是最強悍的武器,那才是掌握實質平衡的東西。只是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很堅持那種「表面上」的輸贏。


 
我因為在性格上複製了我爸的性格,又加上後期的壓抑,我變得似乎有點扭曲。而這個壓抑的扭曲也顯現在我的生活上,進入了各種層面的低潮期,生活、工作、習慣、情感生活各種散漫以及雜亂,但我意識上卻以為我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還沾沾自喜。在性格表現方面我複製了我爸爸跟我的關係,並且我也在無意識中重現了我過去跟爸爸有關與金錢的結,我成為了我爸爸的角色,而前男友成為了我的角色。而在情感的依賴、付出上我複製了我媽媽對我爸爸的關係模式。所以更是重現了爸爸媽媽彼此的關係,媽媽(我)用自己以為的付出,而爸爸(他)接收不到又沒有立場跟自我意識表達,彼此只能漸行漸遠,然後由男人的生物本能去當個表面上的代罪羔羊。


 
我們永遠也無法在情人身上得到在爸媽身上要不到的東西,這樣的無條件的愛如果要從爸媽以外的人身上得到,只有當我們也能給予對方無條件的愛時,才得以成立。但當我們還沒有能力去這樣給予時,我們必須想辦法先給予自己。爸媽並不是不愛我們,也不是不願意給我們無條件的愛,他們很願意給的,只是他們不會,也不知道從何開始。我們也不是不愛爸媽,只是因為小時候對於身為孩子的無力感,使我們無法突然讓自己的高度提升到「願意」先給爸媽他們的需求,爸媽也需要無條件的愛的,他們也是缺乏愛、內心有洞的人,也是個普通人,內心也在糾結、也常常做出連他們自己都懊悔跟不懂的事。


 
而我們這一代的優勢是,我們比起上一代,對自己更有自我意識、自我探索、成長的精神,所以我們比爸媽更有能力去打破關係的惡性循環,當我們可以滿足自己,當自己的爸媽愛自己時,我們也就有能量去先給一點點爸媽需要的東西。爸媽需要什麼?請相信你自己,你絕對知道的,跟爸媽從小日夜相處的妳一定知道他們需要什麼,如果我們搞不清楚、看不到的原因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而是我們的心力跟功課還在需要把自己搞定的狀態裡。


 
當有能力把自己填滿時,有一點剩餘時,我們就可以突然看得清楚,看似強悍、不可理喻的爸媽,他們柔軟、脆弱的那一塊,多麼的清晰可見。而當你先願意給予那些東西時(通常這些東西都不太費力,都很簡單),你就會驚奇於他們願意給你的回饋,驚奇於爸媽原來是如此的愛著我們,只是他們沒有能力找到打破這個循環的方式,這個機會只有我們這一代可以自己找到。而這個無條件的愛,最簡單能要到的對象,會願意給我們的對象,只有爸媽。或是願意當擔任我們爸媽角色的任何人物。


 
會發現原來我的爸媽並不如同我所想的那樣,他們也只是跟我一樣,不斷地尋找著自己內心缺乏的那一塊愛,而當有人願意先去看見那個需求而且做出行動時,他們的愛的能力也會同時提升。你會發現,只要關係裡有人願意先打破這個惡性循環,一切都會變得很不一樣。原來人跟關係是那麼容易改變的!只要我自己多一點柔軟、多一點同理、多一點觀察,真的不用太多。


 
我們要先懂得用無條件的愛對待自己,它就像金錢一收入樣,可能時好時壞,當收入好(狀態好)的時候我們就有餘力多給出一點點。當收入差(狀態差)的時候我們就對自己好一點點。趁著狀態好的時候,先分一點給爸媽吧,那才是我們對於愛的議題出發的源頭,才是解決一切安全感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不是只學會給一點點,更多是懂得要求。而多給的這一點會幫助爸媽更加願意去給你你所要求的事情,你會發現你可能只給一點,爸媽就願意給你全世界了,那種感動不是文字可以形容的,你會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你心中那些似乎永遠無法解除的匱乏感,就會消失一大半。


 
不管是建立自信、還是安全感、還是增加魅力,沒有一件事情是我們不用得到現實的正向回饋就能真正建立的東西,除了我們要去調整自己的心態之外,得到現實中的正向回饋也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因此面對「愛」的這個議題,如果我們已經準備好要去面對了,那我們就必須去跟源頭正面對決,那才是真正解除我們對於愛的缺乏的解藥。


 
我以前也對這個說法嗤之以鼻,但真正痛過之後,我才發現原來真正在關係上的療癒,真的必須去面對我們最抗拒的部分,一直在我們人生後期才遇到的對象上打轉,我們就只能一直不斷在迴圈之中,是以前的我視野不夠寬廣、太過於自大,我很高興我經歷了人生的地獄,痛過一回之後,反而得到了最珍貴的體悟跟愛,甚至知道要怎麼去修復與父母的關係,這個修復一旦開始,就給予了我源源不絕的力量。那真的是我難以言喻的、不可思議的部分。請相信我,這些我都實際驗證體驗過了,也請相信你自己,你可以跟我一樣一步步去修復自己跟最重要的人的關係,並且體驗到人生中比任何東西都令人滿足的情感,並且發現能夠給予愛的自己,多麼的幸福、多麼地令自己滿足、多麼地令自己喜歡。


 
「愛」真的才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東西。

 

留言

  1. 這一篇寫的不錯,我個人的感覺是,這個世界並沒有人教導愛是什麼,所以大部分的人,總是在黑暗摸索中,探究人生,問自己愛是甚麼。
    幸運的,或許在年輕的時候就碰上愛情,譜出理想的結果。不幸的大概就像我這樣,跌跌撞撞數十年以上的時間,毫無所果...漸漸的,這些經歷與失敗讓你的人生觀變得獨立成熟時,也漸漸失去愛情的憧憬,更會去質疑愛情的意義何在。
    或許我也不該這麼篤定。我所知道當世的愛情,即使年輕時有所果,多半在未來也是會觸礁沈船,年輕時認識許多人都是如此,就連自己的弟弟也是這樣,他們都會遇上婚姻黑暗期,然後結束年輕時代浪漫的憧憬。
    觀察自己的父母,那個三十年代的婚姻也是懵懵懂懂的,父親是個大男人,母親是傳統的女人,與版主的情況相當類似。 唯一不同的或許就是母親在長期摧殘下變得篤信佛教,與版主父親信仰佛教的因果可能不太一樣。
    不管如何,在這樣的家庭下長大的我,與在異性圍繞下成長的我,按照常理來說,我應該不乏與異性友人發展成戀愛關係。
    事情卻不是如此單純!年輕時,個性木訥內向的自己,不但常常錯失機會,更常常表錯情、會錯意,並且在溝通時顯示自己不穩定的脾氣。這或多或少都繼承了父親那樣易怒的脾氣。另一方面,即使身在愛情中,卻又繼承了母親那樣的性格,毫無保留的奉獻,直到失去自己,他人也不見得會認同或是感受壓力。
    雖然作為孩子的總是不想繼承在父母身上看見的缺陷,但總是在無意識中,讓自己身陷枷鎖!我總能在弟弟身上看見爸爸的影子,即使自己討厭父親的大男人,或許在弟弟的眼中,他也會說,你還不是一樣!
    如果以我自己的認知,我是個相當中性的人,身上兼備兩種性別意識是件很奇妙的事,會這樣的起因並不完全是工作環境的關係。而是在某段期間長期靜心後逐漸打開女性意識那一面。從此之後既不排斥也不會刻意在人前展現。
    關係是一面鏡子,它總是能讓自己看見自己不想面對的那一面!你否定的事物就在你身體裡面,等著那麼一天,在適當的機會中展現它的面貌。即使是你肯定的事物,或許也是阻礙成長的絆腳石。
    所以,愛究竟是什麼?
    我很討厭人們總是在愛面前冠上比較級!是否是真愛,並不在於客體、對象那一面。看了那麼多,也經歷了不少事,在年紀稍長後總是會回歸自己,總是會簡單的問自己,最初的原點是什麼,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如果只是要補充那缺失的遺憾,有人可以真正滿足你嗎?一份愛情真能恆久不變或承載你的一切,帶領你走向讓你圓滿?
    在外在所做的一切,全然地被諸神否定了!我很清楚那就是自己能做的極限。我依然不清楚愛應該如何,但卻知道甚麼不是愛。或許這世界的神很殘忍,但是大雨過後才會發覺那是項禮物!有些事情依舊要從自己開始,那不是浪漫的愛情,只是純粹的與自己在一起的和諧。
    關係是一面鏡子,在關係中,勇於面對讓自己討厭與迷惘的一切,勇於剃除那些不真實的幻象,或許有一天愛會不請自來的到你面前。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任何人都學得會!基本關係推動的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