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親密關係為什麼不親密?

【親密關係為什麼不親密?】
到底什麼是「親密」?妳有見過「親密」嗎?大多數的人,對於親密的認識可能很模糊,因為可能從來沒有見過什麼叫做「親密」,所以也只能憑空去想像,或是透過肉體肌膚相親的體驗,去揣摩親密的意思。現代社會會有這麼多憂鬱症,這麼多人需要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正是因為我們渴望關係、渴望與人連結,渴望「真實」的連結。
最近看越多東西,越覺得大多數人際關係的問題,跟衍伸出來的心理問題,都跟連結有關。例如,會去吸毒的人其實不是因為毒品本身有癮的掛鉤,而是因為生命中沒有其他比這個掛勾更吸引人的事物可以體驗,所以才會上癮。然而我想犯罪者也是如此,一般人可能會不理解為什麼「明明知道是錯的,明明受過教育,為什麼還要這麼做?」但當我們心裡看出去的世界,發現並沒有被接納的希望與可能,覺得全世界都與我們敵對的時候,絕望就是犯罪的出發源頭。
https://www.ted.com/talks/johann_hari_everything_you_think_you_know_about_addiction_is_wrong/transcript?language=zh-tw

什麼是真實的連結?真實,就是不管美醜、善惡、好壞全然包含的,就是真實。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自己不好的一面可以被理解、被包容、被愛著。老實說,在20歲以前,我從來沒見過親密,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樣,不管從離我們最近的父母開始,一直到身邊的親戚、鄰居、朋友,所有代表著親密關係的男男女女,很少人真正親密。我們看到的大多是互相指責、互相揭瘡疤、互相傷害、力爭輸贏、外遇出軌甚至更多是暴力、叫囂。
親密關係為什麼不親密?因為我們可能從來沒有認知過什麼叫做「真實」。從小我們就被教育(我們的爸媽也是被這樣教育,甚至祖父母也是這樣被教育...一直往上)抑或是說一直在體驗「愛是會讓其中一個人不舒服的事」、「一定要符合期望才有愛」、「一定要好才能被愛」、「我不能不接受我不喜歡的愛,只要名為愛我都必須接受,如果對於名為愛的東西感受不好,我就是個壞人」所以我們不斷地犧牲自己真正的感覺,也不斷地體驗恐懼,我們把自己好的那一面都拿出來給別人看,壞的那面我們盡全力的隱藏甚至否認(這在我父親身上有全然的體現)。
因為我們太害怕了,太害怕別人發現我們其實不好、其實很自私、其實很小心眼、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其實沒那麼有智慧、其實很懦弱...只要別人發現這些,就不愛我們了!因為從小就在體驗這些事情,所以我們就會傾向於保護自己,我們可能堅持自己是對的、否認那些不堪感覺的存在甚至是有「如果我會受傷我就要先讓別人受傷」的做法出現。而這個世道,鮮少人會願意冒著受傷的風險,先敞開心胸的接納自己跟他人。
我想親密的定義,就是用「最真實的自我」去接觸另外一個「最真實的自我」(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裸體的坦誠相見會有親密的錯覺,因為是在物理上、衣不蔽體、無法遮掩的「真實」的自己)但當我們一直不斷地認為或是在伴侶身上驗證「我不能展現真實的自己」,或是換句話說「我必須在這個人面前維持某種形象」的時候,就不可能會有親密發生。
我們常見的伴侶之間,常常都是在關係鬥爭,不是誰想要贏誰,就是誰覺得自己不能輸。兩個人不斷在角力,誰也不願意先放下身段,或是先揭露自己真實的狀況,深怕自己只要屈服了,之後就沒有好日子過。但爭贏了,就真的贏了感情了嗎?
「不帶批判」只是四個字,但真的要實踐起來非常的難,因為有真心地從感覺上的層次不帶批判(而不是只是表現不批判,但內心充滿批判),我們或是對方才有可能真正卸下心防,告訴彼此自己真正的心境與心情,並且好好討論這些部分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才能攜手去解決那些問題。例如其實自己對於對方的性慾已經消退很多、曾經想過想要傷害對方的想法、對於剛剛哪邊的談話感到不舒服不被尊重、其實不想要做哪些事、其實想要做哪些事、有那些愚蠢抑或是不堪的想法與感受....這些東西,「真正的感受」,不管正不正當、合不合理、丟不丟臉、害不害臊、是否被社會、大眾接受,在你們兩個之間那都不重要,那才是真正的「真實」。好聽話大家都會講,好的一面大家都會展現,但那才不是完整的真實。
更甚,是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是什麼,我們早就忘記我們怎麼感覺,我們感受世界完完全全地被「應不應該」所取代,真正的自己被我們打壓許久,我們也許完全不自覺。但最真實的體現就在不快樂的結果上。不快樂的生活、不快樂的關係、不快樂的日子,這就是你並沒有真實地面對自己的最真切的呈現。又更可怕的是,也許會有人覺得我現在日子過得不錯、工作薪水不錯、身邊伴侶的條件不錯,所以我「應該」快樂(又在應該與不應該),如果都這樣我還不快樂我一定是有病,因為否定這一切「看似」很棒的東西我們覺得會背叛父母、身邊的人的期待,而又再度否定自己不快樂的情緒。
如果我們去接納了自己不堪的那一面,我們才能夠看到別人的缺點也像愛優點一樣覺得那麼可愛,才有可能讓對方在我們身邊毫無壓力,才有可能在溝通的時候,不出現「你應該這樣想」、「你不應該這樣想」、「你怎麼可以這樣」、「你好自私」......種種指責對方的情緒。我們太想要當「好人」、太想要擁有好的形象、太想要只讓別人覺得我們只有社會認可的一面,所以才引發出種種的問題,才讓自己立足在這世界上,只感受到孤獨與寂寞,而不是連結。
當然你不可能一開始練習就真切地感受到沒有批判的情緒,然而要學習全然地接受,就要從自己開始。先練習不批判自己,並且不否定那些黑暗面的存在,它才不會反過來攻擊你、在關鍵時刻掌控你並且破壞你珍視的一切關係。然而「真誠」是一切好關係的源頭,但真誠不代表可以隨心所欲的攻擊他人,而是承認自己「有想要攻擊對方」的狀態。 當我們不再為彼此的惡質大驚小怪,而是理解那就是人性的一部分,並且能夠好好面對它,它就不再構成威脅,而是生活的一種情趣。我想就像是王牌大律師裡面所說的:「如果想建構一個大家都幸福的世界,方法只有一個:『愛上醜陋』。」

留言

  1. 摁...這篇文章寫得很好但有些部分我沒法被說服也~
    他認為真正的親密關係是建立在兩個自我的坦誠相見,其中因為各自坦承所以所以感到自在,同時期待這樣的親密關係能夠包容各自醜陋的一面。固然我認同坦誠面對自己及對方是重要的,但是如此就為之親密嗎?我認為不然,作者所說因為坦誠的那種自在感我認為不能被當作親密的全貌,這只是親密的其一特徵罷了。此外我認為作者有個預設,認為大家都受到「應然」也就是期待的種種束縛,這或許可以說明部分在關係中覺得愛是不舒服的。但是我認為這樣的預設過於普遍化了問題。即便相互坦承也可能反而變得不親密,由於太過熟悉彼此而覺得對方為理所當然的存在,或者其實某些人並不追求與人的坦誠相見。固然能夠自由自在的相處似乎會給人有親密的感覺,不過那真的就是親密嗎?這或許可以多考慮看看。或者其實也根本不用管什麼是親密或是愛吧,或許我們只不過是想要自由自在地與人相處。

    回覆刪除
  2. 很實用的文章。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任何人都學得會!基本關係推動的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