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價值展示:如何防止親密他人破壞界線?(文長)

妳不是沒有價值,只是當妳還不了解產品,希望別人來定義只有妳自己才能定義的產品的時候,妳的價值才會因此被扭曲。這個產品,就是妳自己。自我價值展示的「展示」這個名詞,可能會讓人誤解是要刻意展現或是告訴別人自己的價值,自我價值的展示,就只是妳如何去呈現妳自己的價值,跟別人因為妳的呈現而如何去感知罷了。如果妳已經有很深的自我價值感,那妳就會自然而然地使用會讓別人尊重你、認為妳有價值的方式展現。
要擁有自我價值感的幾個要點為:了解自己是誰、了解他人動機、了解自己沒有義務符合他人期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前導:自我界線可以理解成阿德勒的「課題分離」


了解你自己是誰:了解你自己所有面向的組合就是是獨一無二的,也只有你能夠摸透自己
上一篇我們在自我價值的自處:不受他人評價影響的穩定性中談到,要有「不受他人評價影響的穩定度」,但是再講得深入一點,要如何才能「不受影響」?面對批評,我們要怎麼自處才能穩定?關鍵就在於「你知不知道自己是誰」換句話說就是「你是否了解你的產品」。賈伯斯在設計MAC的時候,他的核心理念是什麼?他要設計出最人性化跟最好的產品,他不在乎市場佔有率。所以才有了現在風靡全球‘的各種蘋果產品,如果當初,他根本不了解他為什麼要這麼設計他的產品,是為了什麼目的,只是別人一說「你不可能取代微軟」「這樣設計根本不可能市場佔有率會高」「沒有鍵盤的手機?別笑死人了!」「電腦好用就好,美觀有屁用?」「鑽研字體幹嘛?能看就好!」「電腦不能玩遊戲賣不出去啦」「大家不喜歡用觸控板啦,不需要花時間在研究怎麼設計觸控板」那會有今天的蘋果嗎?
我們會受他人影響,就是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他人講一句什麼好,我們就開始疑惑,這樣是不是真的比較好?你做的每一個選擇、做的每一件事、下的每一個決策、穿得每一件衣服甚至說得每一句話,你知不知道你為何而說/做?(為了什麼/因為什麼) 在妳的人生中,妳的生活理念是什麼?每一個創新的產品,一定都被身邊的人嘲笑、唱衰過,因為大部份的人害怕改變、害怕失敗,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麻、為了什麼而幹嘛、因為什麼而幹嘛。但為什麼這些人像大部份的人一樣被影響就放棄堅持自己的產品?因為他們了有一套自己的信念哲學,而這套信念哲學,無法輕易的被他人的問句或嘲諷破壞,因為非常有系統。
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會情緒化,表示對方有戳到你的點,你就得開始檢視自己「為什麼」會情緒化
今天你不去社交活動,別人告訴你「這樣你生活圈會很小喔!」「要踏出舒適圈!」「你這樣不行要走出去才能多認識人才有人脈」你會不會被影響?覺得好像這樣「真的比較好」,因為你不知道你「為何不去」剛好他人所說的話切中了你害怕的地方,所以你才開始動搖。但一個了解自己的人,會非常清楚自己「選擇不去社交活動的原因」例如他認為社交活動場所不是自己的主場,自己也不喜歡每個人都只認識一點點,所以他可能就會選擇自己創造自己的社交活動,可能人數比少、能交流的時間也比較多。他也能為自己這樣的行為所可能產生的結果負責。
了解產品的人不會大聲情緒化的反駁對方,反而會笑笑地感謝他人的建議,但仍是堅持自己的理念。
這篇我們要來談談,如何面對親近的人,家人以及情人的負面批評。情人跟父母的應對方式有所不同,但兩者的共通點,就是必須要建立「明確的自我界線」。先來談情人這個部分好了,情人其實比父母更好處理(因為最終還有分手這個選項,父母或血親是選不得的),而且也可以預防對方對自己過分的負面批評的狀況,我們在關係中沒有突然變成這樣這篇文章中有提到,我們跟情人的互動其實從一相遇就開始累積化學反應。所以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要如何展示自我價值,才能夠建立平等的兩性關係。
為什麼需要正確的價值展示?如果今天有一件古董事實上價值千萬,但是他的展示方式卻是隨便地放在茶几上,還沾了許多灰塵,古董的擁有著不但沒有當成珍寶般的對待,反而拜託你趕快把這古董拿走,而且不用錢,你會相信這是一件值上千萬的古董嗎?可見展示方式之重要!很多女生在遇到喜歡的男生時,會被認為沒有價值,就跟這個古董的擁有者一樣,不僅不珍視這古董,反而一直急著把這件珍品推銷出去,誰會相信妳是有價值的?
如果妳現在還是單身,那麼恭喜妳,妳在遇到了對的人之前就有機會去修正自己錯誤的展示方式(可參考高價值女人改造系列文),但最好的修正方法,就是真正去認識自己的產品,去學習如何自處、接納自己,就能夠自然不費力地去正確的展示自我價值,而不是假裝自己是個高價品,其實自己根本知道自己賣的是假貨,這樣不僅妳自己的壓力會大,這段關係也不會長久。
那如果妳已經在一個關係中了,那就要開始慢慢地建立自己與情人的界線,提醒自己跟提醒對方我們要彼此互相尊重。如果妳已經在一個非常不平等的關係之中(例如對方已經會對妳做人身攻擊、羞辱妳亦或是不尊重妳在關係中的底線 ex.劈腿、暴力),那麼除了先分手一途,妳很難用其他「持續在一起」的方法來向對方表示「侵犯界線是不行的」,因為關係不平等,對方認為可以對妳予取予求妳也不會離開,所以很高的機率他會不甩你或敷衍答應然後依然故我。
但如果妳們的關係不是非常不平等,只是會偶爾不小心侵犯到彼此的界線,把了解自己的課題做好,很多時候妳需要說的,是明確告訴對方妳現在需要什麼樣的對待,例如妳現在需要一個人靜一靜或是需要一個擁抱,而不是期望對方會幫妳解決問題或是來解決妳的情緒。這是妳自己可以做到的事,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對方容易侵犯到妳的界線,妳能選擇這麼說或這麼做:
「謝謝你的建議,我理解你是為我好,但我認為這樣的選擇才是我想要的,你不必替我擔憂或是干涉。」
「這是你認為我需要做的事,但我並不這麼認為,你可以認同我們彼此是不同人、不同個體,可以有不同的意見嗎?」
「我覺得你這樣說讓我感覺很不受尊重,如果下次再遇到類似的狀況,可以請你換______這樣的方式說/做嗎?」
「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跟判斷,但謝謝你的關心。」
「你這樣的批評,讓我很難過,對我也沒有幫助(你是否同意一件事情對一個人有沒有幫助,是那個被幫助的人可以自行判斷的?),我覺得我沒有必要從你這邊聽這些只會讓我情緒不佳的評論。」
「如果你執意覺得你必須這樣持續讓我感受不佳,我覺得我們有必要先暫時不要待在同一個空間比較好。」
並且,為自己的界線界定一個明確且合理的原則,對方如果侵犯了妳的界線,妳就必須照著這個規則行事,並且不能有因為「我很喜歡他」所以有例外的狀況。例如如果對方批評了妳的穿著,妳可以表達妳不喜歡這樣並且覺得不舒服,請他換個方式表達(可以請對方表達自己喜歡哪種穿著方式,而不是批評自己喜歡的穿衣風格)。如果他下次再犯,嚴肅地告訴他妳真的不喜歡這樣的表達方式,並且給予對方相對應的「後果」讓對方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也許是拒絕他下一次的邀約或是離開現場)對方如果再犯第三次,妳可以確定對方並不在乎妳的自我界線,那麼就要開始考慮是否要分開,如果要持續在一起就要有這個人「不會改變」「也不會在乎妳的自我界線」的心理準備。因為妳之前已經明確表達過不喜歡,也給予了相對應的後果,如果對方還是故我,就表示他是「明知故犯」也就沒有寬恕的必要。
切記,不要期望自己可以改變任何人,也不要期望自己可以控制對方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期望並且給予對方選擇,自己也有能夠選擇如何去對應對方的回應。
知道他人的動機:大部份的人對妳做的事,都不是因為繞著妳打轉才做的
我一向反對網路上那種阿Q式的自我安慰法,例如「看不見你的好,是他的錯」或是「他批評你是因為他嫉妒你」只要自己承受了負面的評價,就馬上用「都是別人的錯」來包裝的這種方法,是不會讓自己進步的,更不是對自己好的方法。
今天有人會說你胖,就是因為你可能對他來說真的胖。有人會說你賤,就是在他眼裡你真的賤。今天有人有人批評你,然後事後才說「開玩笑的啦」一定也是因為有某種跡象才會這麼說,不然為什麼他不是說別的,是說這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在認知到自己有做不好的地方的時候,即時改進不再犯。
事出必有因,每個人說每句話一定有他的動機。有些人批評你的動機也許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來平衡自己的妒忌,有些人批評你的動機也許是覺得這樣對你來說更好,但即使他的動機是覺得「這樣對你來說更好」也只是那個人的更好,並不是你的角度的「更好」。
如果今天有人跟你說,你穿這樣很像男生,不會有男生喜歡喔!但如果妳就是喜歡女生,妳就可以很自然地笑笑說,沒關係我喜歡這樣,因為妳知道妳自己是誰。或是妳已經有很多男生喜歡了,其中也不乏妳喜歡的男生喜歡妳,妳也會笑笑地說「沒關係我喜歡這樣,但謝謝你的建議」。只有當妳心中也存有「其實我不喜歡自己這樣穿」或是「我真的沒有男生喜歡」的自卑情結的時候,才會被戳到,而源頭就起於,你在被建議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穿成這樣是因為什麼。
當受到他人批評的時候你的反應,就是最好的價值呈現。假設今天有人被笑胖,一個人是當場哭出來,另外一個人很自在的捏了自己的肚子,傻傻地笑說「對啊,愛吃就肉多,呵呵」就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價值呈現。前者會讓人覺得她好像真的因為胖所以沒了價值,後者卻會讓人覺得即使胖胖的也非常可愛。前者跟後者的差別就在於,前者無法為自己「愛吃又不運動」的行為負責,後者則是非常清楚「自己胖是因為自己選擇愛吃選擇不運動,會胖也是正常的」。
妳沒有義務符合他人的期待:妳是獨立的個體,並且只有妳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父母對我們來說就像是權威一樣,所以我們依賴著父母的照顧跟教育長大,對小時候的我們,我們都經歷過「父母就是我的天」的狀態之中,小時候殘留的這種感覺會一直延續,我們認為父母是天,不是凡人所以不會犯錯,並且在社會的氣氛之中,就是濃濃的一股「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並且這個觀念不容質疑的氣氛,讓我們在父母讓我們不舒服的時候或是我們不符合父母的期待的時候,我們就會自動產生罪惡感,懷疑自己一定是不好、不對、不孝才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所以,我們必須讓自己完全的獨立起來,不再心理依賴父母,我們就必須去認知「父母也是凡人」這件事,且跟著凡人這個事實下,正因為是凡人,所以「父母不一定是為你好」。我相信大部份的爸媽是愛小孩的,做所有事情的出法也不是壞,但有時候父母的「為你好」只是「他們認為的好」,但他們認為的好是真的好?還是早已不合時宜?還是這只是他們自己對於現實恐懼的投射?有時父母只是在滿足他們自己的需求罷了。
舉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媽在做藥師,但她每天中午都會回家睡午覺,當我剛把前一份工作辭掉開始做AWE情感工作室時,我常常寫文章寫到很晚,隔天早上很晚才起床,甚至在我媽回來的時候還沒醒來,她有一次就不知道為什麼,非常生氣的跟我說「不要睡到中午!」我當時很疑惑,真心不知道為什麼不能睡到中午,因為如果我能夠妥善安排自己的時間,能夠把該做的事情做完,那為什麼我不能睡到中午?問了媽媽「為什麼不能睡到中午?」她反而覺得我在挑釁,又更生氣了。
我當時真心不懂我媽在氣什麼,問她為什麼不能睡到中午,她也說不出所以然為什麼,就只是很生氣地叫我「反正不要睡到中午」。後來我想想,我媽看到我睡到中午,可能不過是一種她認為「早睡早起」才是「對的」,才有可能有「好的未來」等等的想法,當時我強烈地感受到,媽媽的怒氣,是一種投射,我們上一代的父母深植著「努力才會有代價」的觀念,所以看著她認為「作息不正常」的我,產生了一種不平衡的感覺,覺得「看不慣這種對生活的態度」,認為「讓自己睡到中午,就是一種放蕩的表現,大家都每天得早起上班,妳卻這樣!
如果我因此就認為「我不符合媽媽的期待」「因為我睡到中午讓媽媽生氣」「媽媽一定是為我好才生氣」,所以一定是我不對、是我瘋了才覺得睡到中午沒什麼,進而產生罪惡感的情緒,那麼我就沒有建立好自我與母親的界線。因為「睡到中午」這件事的結果,是我自己要承受,既然結果是我自己要承受的事情,我就能夠為我自己的選擇負責,而不需要媽媽來干涉這件事。
當時媽媽還沒有了解到,我已經是一個能夠為自己行為負責的孩子了,所以才會覺得我問「為什麼不能睡到中午」是在挑釁,當時即使是跟媽媽說「謝謝妳的建議,但我可以為我自己的行爲負責」大概也會被理解成挑釁(因為只要父母沒辦法跳脫父母的角色,沒辦法把自己當成凡人或是把小孩當成「人」的個體,某種程度就會覺得自己有權利去干涉或是決定孩子的事情),所以當時最好的做法,是就暫時性地聽媽媽的建議,但是知道自己這麼做,並不是因為「睡到中午」這件事不對,而是讓媽媽不要因為看到這件事而困擾罷了。
直到家裡發生了其他事情,媽媽看見了我的處理方式跟冷靜的態度跟在工作上的成果,我的「自我價值展示」的方式正確地讓媽媽了解到「女兒已經長大了」。當父母開始有這層認知的時候,才能夠用理性冷靜、平等的態度去跟「認為比我們有權力」的任何長輩跟個體溝通。
另外一個父母越界的例子,之前當我出機車車禍小擦撞的時候,我沒有出事故的經驗,所以在處理的時候非常緊張也沒有照程序來,跟我出事故的人也沒有刻意刁難,我當初選擇不跟我父母報告這件事,因為我預期跟父母報告這件事,事情會無法「和平」的結束(因為我知道他們會盡全力的爭取我的權益跟怕我不被佔便宜,所以語氣一定會比較差,很高的機率就是跟出事的人撕破臉)。
雖然最後他們還是發現了,而且對於我不報告這件事情非常的「憤怒」,而他們處理的方法果真也是讓跟我相撞的人非常不爽,還在電話裡變成的互相威脅的狀態。因為我不想演變至此,也能理解為什麼對方會轉為惡言相向,所以就在我媽跟對方吵架的時候,選擇了「理解對方」而不是站在我自己這邊,但我媽卻認為我是「站在外人那裡」產生了「我女兒窩裡反」的感受。甚至還因此對我大吼大叫,那時候我已經畢業了,她氣到拼命的用力打我。就因為「我不願意讓他們處理我的事情」。這也是在我家曾經發生的界線不明確的事件,如果我當初覺得我不想給爸媽處理這件事情是「錯的」「不應該的」我跟父母的界線會越來越模糊不清,也會因此無法心理上獨立於父母,永遠都受爸媽的評論所大大的影響,並且自尊受損。

留言

  1. 我是女性,怎麼維持男性朋友的友誼,讓他不跨越到愛情,我只想跟他是好友。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任何人都學得會!基本關係推動的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