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術系列4 – 什麼是自我?

我們每個人生下來,都有屬於我們自己的先天條件、慣性,是在後天影響發生之前所擁有的。就像是我們的DNA一樣,而我們一天生生下來就擁有的慣性跟條件,形成了我們以後如何會面對事情,在沒有覺知狀態的時候會傾向如何去選擇跟應對事物。而算命、星座、人類圖等這些依照「出生日期、時間、地點」所研究的現象學,就是在研究我們「先天設計好的條件跟傾向」。

會對這系列文章有興趣的人,應該大部份的人都多少都有思考過自己生存的意義,生來是為了做什麼的?或是在尋找自己或是屬於自己的路的時候感到掙扎跟困惑。而這幾乎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必經過程,因為我們必須要在逐漸社會化跟被他人的能量場、追逐自己所沒有的東西中慢慢遺忘原本的自己,我們開始會「以為」自己就是某種人,但事實上,正因為我們所「以為」的自己,與天生所設計的自己是不同的,所以我們才會做什麼都不快樂、不安、不順。像是只要我們順著河流,不用太費力也能前進,但如果我們硬要朝著與河流不同的方向前進,我們就會感覺到非常地吃力,而且會浪費掉許多不必要的力氣。
當然,這裏不是要否定人的無限可能性,而是我們每個人本來就有不同,而這些不同本來就會造成一些出發點跟適用工具以及方法的差異。同樣想要達成某個目標,也許同樣是達成「賺到100萬」的目標,你的旅程、工具、以及達成目標後的光景,可能都與其他人不同。例如天生就不擅表達的人,也許能夠訓練成一個可以成為比一般人會表達的人,但卻無法跟那些先天有「擅長表達」天份再加上同樣訓練跟努力的人相比。(但要想想,你想成為善於表達的人是為了什麼最終目的?如果最終目的是為了變得有魅力,那麼你並不需要執著於「善於表達」這條路。)
如果想要達成真正的無限可能,那麼可能要走到更深層的宗教修行路線,這邊就不是我們能夠包含的範圍了。
———————-
談談「自我」這件事。我們認定什麼東西=自我,大抵決定了你會怎麼對待身邊的人,也決定了身邊的人怎麼對待你。
關於「自我」,我想分成幾個層次,第一層叫做「外表」(包含長相、氣質可以觀察到的)第二層叫做「性格」(社會我),第三層叫做「靈魂」(本我)。我相信的基礎理論是,每一層都有它的先天的設定(defult),也有經過時間後天調整的彈性範圍。
外表就包含我們的骨架、胖瘦、五官分佈、肢體語言、聲音、氣質等所有「外顯可以用五感觀察到的綜合體」,是不太需要互動就可以知道跟感受到的東西。也許骨架比較沒有改變的彈性,但是多少肌肉、多少脂肪,事實上還是可以透過一些方式來控制。我們無法改變音質,卻能改變音調。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五官分佈,卻能夠控制五官的肌肉產生不同的感覺。而後天的彈性,可以透過不斷強化跟訓練來達成更大範圍的自由度。(事實上「面相」是會根據不同的心念產生變化的。)
性格則為我們的行為反應、模式、傾向,也就是所謂的「習慣」,是需要一定程度的互動或是一段時間的觀察才能夠收集到的資訊集合。而個性是我們最容易誤以為是「自我」的東西,也常常拿來當作「逃避改變、負責任」的藉口之一,我們常常會聽到別人說「我就是這樣的人」「我一直以來都這樣」「這就是我,沒辦法」,但他們口中的「自我」,常常給他一些會使他的生活有障礙或不愉快的經驗。
這時候我大概會問一句:「請問你出生的時候就是這種性格嗎?」
在我們不斷長大的過程當中,大人會灌輸給我們許多「應該」跟「必須」,使我們相信大人們所相信的好壞對錯是絕對而且不可質疑的。尤其在東方社會下,社會化的過程中,愛自己大抵會被貼「自私」的標籤,「替他人著想」「有好的家教」大抵是我們在家庭教育中所受到的影響。希望我們成為「好人」(也就是對別人有利益的人),加上家長常常會用自己的價值判斷加諸在孩子身上,就不斷深化著我們「如果不表現好,就不會被愛」的信念。
再來的學校教育,更是強化了「不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凡事都要經過老師,只要不符合老師期待的就會受到懲罰,在學校我們學習完全的服從。所以說東方人大多奴性重,不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在這樣的教育之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因為其實要「主宰、掌握自己的人生」其實是一件很痛苦而且很可怕的事情。(這我們等一下會詳談)
我們小時候對於自我的定義與印象,一開始是從「大人」那邊得到的。我們小時候是不會給自己下任何的價值判斷的,那時候的「性格」也是我們最純粹、天生的性格,直到父母開始介入我們的行為舉止,開始這個社會、身邊的大人,全部都想要把我們捏成他們期待的樣子,灌輸我們很多「應該」「不應該」,所以漸漸地,造成了我們現在的「性格」,但也使我們變得四不像,我們忘記自己原本如何感覺,忘記原本的自己,也活得越來越不快樂、不踏實、不滿足。
了解了人的三個主要層次,接下來我們要看的是時間軸,我們把人分成幾個時期:
家庭社會化(0-7歲):孩提時期,主要的社會化來源來自於家庭的影響(家教)。
遊戲社會化(7-12歲):剛進入學校的群體社會,開始面臨人際關係的第一波衝擊。
同儕社會化(12-25歲):進入青少年時期,同儕的角色開始變得非常重要。開始更有意識人際關係,並且開始對未來、別人對自己的觀感感到徬徨,同時自大又自卑的中二時期。
社會化(25歲以上):以出社會與否做為分界點,不是為所欲為就能夠舒適的階段。
在0-7歲的時候,從零社會化,到家庭教養開始影響我們的期間,我們是與我們原本的靈魂最接近的時期,那時候我們並沒有太多「自我」的意識,除了肚子餓或是想要玩具的時候,大部份的時間我們並不會太在意別人的眼光,甚至很多事情還沒定義下來,需要吸收的東西太過於大量,環境太過於新奇,我們沒有要擔心別人「如何看我們」的煩惱,甚至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我們在小時候對於自己的「美醜胖瘦」也沒有什麼概念,直到有了親戚或是同學說「你真美」「你真醜」「你真胖」我們才會開始漸漸的對自己的樣子有意識。因為只有家庭的影響,加上不在乎他人眼光、注意力在外在世界上、也還沒發展完全,外表之餘人際關係沒有太大的影響力。
到了7-12歲,開始群體的學校生活,彼此會開始比較、發現別人與自己的不同,我們開始依照靈魂跟家庭教育的影響下,去結交朋友,這時候還是口無遮攔,所以在7-12歲的時候,彼此受到的評論跟言詞都是很直接且具有影響力的。進入社群生活會有第一波的衝擊,我們會因為在這個時候的人際關係取向跟大人給我們的教訓,影響我們繼續故我還是受挫而改變。
12-25歲,我們開始跟父母的價值有分歧,不再想要繼續被束縛著想逃脫,這時同儕的價值變得無比的重要,為了融入團體裡擁有歸屬感,我們開始非常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樣子,但又非常想要創造獨特感,因為在團體中的領導者,都有不受他人影響的魅力性存在。
到了25歲,進入了真正的社會,我們面對的是更殘酷的現實狀況,以及對於生存跟生活水平最直接的衝擊,例如薪水、職位、職等、社會地位等,這時候已經沒有任何的「權威性的機構」可以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有什麼標準的規則可以走,尤其在這個世代,擁有文憑已經日漸沒有競爭力,學校教育沒有教我們如何在真實的世界中生存,進入社會後再也沒有人可以替我們的人生負責,男女市場又越來越開放,我們開始更進入一個徬徨的階段。
其實每個人小時候都是愛情高手,只是還沒發展出對愛情的意識而已。因為那時候,我們不會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也處處都活在當下,有傷心、有快樂、有生氣,但卻沒有耽溺過去或是憂慮未來的問題,所以每時每刻都是在當下。我們也不會分別其他孩子的美醜胖瘦(這些概念都是從大人那邊學來的,所以到了學校之後也用在其他同學身上),或是男女差異,每個人不管長怎樣,到了遊樂場馬上都能變成朋友,也許會吵架,但過一下子就不計前嫌忘了。
你想想,如果你現在還擁有這樣純粹的特質,認真地活在當下、不用偏見去看任何一個人、也不對誰用外表做價值的判斷,對每個人都能敞開心胸,這樣的你,誰能不愛?
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是完整的個體,對於世界是好奇的,不會給世界下太多正面跟負面的標籤,所有事情都是美好而新奇的。所以不會執著於某一種特質或性格,然後說「這就是我,我沒辦法改變」。在阿德勒的理論中,他認為「性格」只是我們發展出來的一種「生活型態」,性格不等於我們,而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發現選擇這樣的反應成為了我們的「成功模式」罷了。但我們卻常常會認為「我就是這樣,而且沒辦法改變」。
最裡層則是靈魂,其中定義包含「不需要社會化」的喜好與追求,例如獨處也會聽的音樂、品味、劇、藝術、笑點、哭點...等。(當然每個人對於這些東西的定義可以不一樣)
但我們的「成功模式」並不代表能夠帶給我們快樂跟我們想要的東西。而只是被環境跟週遭的人影響之下,為了「被喜歡」為了「被接受」為了「被認同」的「最適生存模式」而已。從小我們不斷在不同的權威底下求生存,因為我們知道被遺棄是很難活下去而且很痛苦的,如果我們遇到的環境不支持我們的個體性發展,我們就無法堅持著自己原本的天性生存。最後,我們失去了靈魂,被層層的教條跟束縛給埋藏,我們以為自己是想要主宰自己的人生,當自己人生的主人,但我們很多行為卻跟這個目的相悖,為什麼我們不斷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呢?因為其實在這樣的框架之下,也潛藏了許多我們人性中很喜歡的好處。
為什麼我會說要主宰自己的人生其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呢?因為要主宰自己的人生,必須拋棄所有你以前得來的「安全感」來源,因為不再有什麼事情是真正正確的,不管是誰的意見都只能當作「參考」。過去我們不需要動腦思考,也不需要去「冒險」,因為前方有我們認為是權威的人幫我們把路給鋪好了,只要照著他們說的「應該」「不應該」的規則去做,我就能過一個至少安全的人生。
過去我們把我們人生的自主權交給他人,自我的價值交給他人評斷,藉由別人的認同以及他人滿足自己的期望,來確認自己是有價值、被愛的,這樣我就不必為了自己的自我價值負責,我不必堅強,因為如果有沒有價值我就沒有必要改變,我沒價值都是因為別人傷害了我,是別人的不好,我不必承擔這些責任。只要有任何事情不好的事情發生,我都可以不用去承擔責任。有任何不好負面的感覺,都是因為他人不給我我想要的東西。我可以依靠別人憐憫我、給我注意力,來回到以前沒有能力負責時需要他人照顧的時期。
既然要做人生的主人,很多事情必須開始自己決定,脫離權威,表示你必須依靠自己來走人生這條路才能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因為你是獨特的,所以不會有絕對的先例可循。而且身邊的他人並不會因為你要活出自己的人生而認可你(除非你拿出了「成績」),你必須認清自己是「孤獨」的,而且必須為了自己的各種情緒跟反應負責,你不能檢討別人,因為那無助於你主宰自己的人生,你只能檢討自己。這條路上你必須不斷地去面對真實的自己,那可能是難以承受的,甚至會讓自我崩潰、崩壞的,由於你必須把過去所學習到的規則(而這些規則就是你安全感的來源)全部破壞掉,甚至砍掉重練,你才有可能真正地做自己人生的主宰。
所以如果你沒有「足夠想要」,或是能夠為了前面可能充滿困難跟不確定性的路途冒險,我們還是會一直停留在我們過去創造的惡性循環中,但那卻能讓我們逃避責任,活在幻象裡。而幻象總是美好且安全的,即使那不一定能夠讓我們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
總結來說,沒有什麼東西叫做「我就是這樣」,或是「沒有辦法改變的性格」,而是我們本自俱足每一種不同的面相,而且我們都有能夠讓自己更加有彈性跟活得更自在輕鬆的潛能,但要不要去根據自己的本性而順應宇宙、合而為一,還是躲在自己創造的軀殼裡,囓食著安慰著自己的「安全」虛像而過足一生。都是你自己的選擇。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任何人都學得會!基本關係推動的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