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好關係、好生活?先停止把他人妖魔化

人,既怕被排擠怕跟別人不同,又希望別人認為自己是特別的,這是人性。這個人性體現在台灣,就變成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台灣算是一個非常混合的文化,混合了漢、美、日三種不同的文化,而成為今天的台灣。然而在上一代教育上的習慣、政府控制教材,導致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自己是誰,則造成了我們這一代對於自己的自卑矛盾。

我記得我在網路上看過一篇文章15歲雙胞胎三次策劃毒死父母!背後原因震驚每一位家長...先不論這篇文章的真實性與下標的狗血與否,事實上就是寫出了上一代對教育的看法。
從我開始做這行之後的觀察,我發現所有人際關係的問題,其實都來自於「過度的自我中心」,正因為父母從小告訴我們要透過考試制度跟別人競爭,要去選一個「有辦法賺穩定錢」的職業,什麼東西都有標準答案,幾乎沒有父母會告訴我們「我是特別的個體」,所以就會特別希望「自己是特別的」。套用阿德勒個人心理學的理論,很多人際關係的問題是「我希望我是特別的」所以才產生的問題。
例如因為希望自己是特別的,所以很多人遇到一點不順的事情,就會以為自己是這世界上最悲慘、最無辜的、在跟陌生人接觸的時候害怕別人傷害、嘲笑我們。在跟別人比較的時候希望別人能夠略遜我們自己一籌、認為只要事情錯了都是自己的錯,反之如果事情成功了我們都會覺得是自己的功勞。至少在我做這行的經驗中最常見的是「大家都認為自己的狀況很特別」,但其實事實上大家的問題核心都差不多。也就延伸出所謂的「魯蛇現象」常常怒罵環境、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安慰自己說那些功成名就或是有錢人活得都不快樂等。
也由於「希望自己是特別的」我們時常會把他人妖魔化。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害怕陌生人與對他人產生沒有根據的防衛心。但其實大部分的人在意的都只有自己有沒有被傷害,根本不太會有人有那個閑情想要加害妳我,世界不是繞著我們所轉的。大家追求的東西不過就跟自己一樣「希望自己的感受被注意到」而已。(當然這世界上不是沒有壞人,而是除非你跟某個人有「利益上的衝突」,例如喜歡同一個人。或是你擁有對方很想要但他卻得不到的東西,才會被攻擊的可能。但一般人都是沒有任何的根據在害怕他人。)
我們常常能夠在社群網路上看到一些「格言」,例如「真正的朋友會如何」、「真正愛妳的人會如何」又或是很多為自己的行為作辯解的文字,例如請別愛上這樣的女孩這種文章,把自己所做的人際關係上的錯誤寫出來並且作辯解,這整篇文章的意義就在「要求別人理解自己」。前面的那些「格言」也是如此,全部的文字,都是在「要求別人應該怎麼做」,卻忘記有可能別人不成為你真正的朋友或是不成為真正愛妳的人,其實一個巴掌拍不響?會不會這些人這樣對我,就是因為我只會要求別人?
當我們把他人都妖魔化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也就沒辦法主動付出,認為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都是別人的錯、環境的錯、現實的錯,千錯萬錯,都不是自己的錯。但在這裡我不是要大家把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而是要去客觀的知道因果,而不是一味的把所有事情冠上「對錯」跟「好壞」的標籤,然後浪費時間在自責上面。一件事情的發生,你要知道原因,就有辦法改變,自己也就能夠改變,而不是太過於鑽牛角尖,覺得都是自己的錯,或是都是別人的錯。當然這樣想會讓自己覺得比較輕鬆,因為這樣就不用思考,選邊站就可以了。
尤其在網路上我們更是能看到許多人都把「他人妖魔化」的現象,例如有人做錯事就要拿出來鞭,動不動就肉搜、上網發文章罵人,然後順便補幾句類似或暗示「如果是我我才不會這麼做呢」的評論。我們在羨慕別人亦或是批評別人的作為的時候,都是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他們的人生」,把他人物化成「我不了解的個體」才會產生羨慕或是批評的結果,而真正的理解,你不會產生羨慕,因為你知道每種狀況都有它的好壞,沒有純粹的好或純粹的壞這種事。真正的理解,你不會產生批評,因為你知道正因為你沒過過他的人生,你無從評論別人的作為,你只能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但現代人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見賢酸人,見不賢省別人。
我們既自卑又自大,自大與自卑一定是一起出現的,就像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一般。
修平等心是一切的根源,我們不會再對自己最親近的人惡言相向、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不會去討好那些沒必要討好的人,不會害怕沒必要害怕的事,而真正想害你的人要害你的時候你卻無法察覺。這麼多人際關係的問題,其實只要停止把他人妖魔化就可以解決了。
因為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個體,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因此也是獨特的。但也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特別,我們彼此都有很多共通之處,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只要認知到他人也跟我們一樣是「人」,我們就能做到主動的同理,對於他人做出真正的貢獻而不計較,願意在關係中先付出些什麼,被他人攻擊的時候也不會產生會傷害自己的怨懟之心,同時你不會太過於苛責自己,相對的也不會太過於苛責他人與世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任何人都學得會!基本關係推動的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