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術系列3 - 投射與感覺

註)讀人的方法有非常多種,就如同我們的認知一般有非常多種切入的方式,我在AWE所分享的方式、分類方法跟理論,只是其中一種,而且是比較簡化的版本,如果要看更詳細的,可以去Dana有事嗎個人部落格去看讀心學系列文

我們在第二篇講完了五感,現在我們要講所謂的第六感,也就是「感覺」。我們前面有說到,感覺是透過「解釋」而來的,對於事件發生不同的解釋,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覺,而我們會如何去解釋,來自於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感覺是屬於內心的,內心的感覺會觸發到外顯的情緒反應。感覺雖然很「感覺」但背後有它的規則存在,感覺是能夠探索自我的很重要的線索,但卻很容易淪為無知的代名詞。什麼都用「感覺啊」,我們就不用去深究到底為什麼我們會產生這樣的反應。
情緒的發生,是現實與認知產生落差之後的結果。我們透過《腦筋急轉彎》這部電影可以認識我們基本的情緒:開心、憤怒、恐懼、憂傷、噁心。基本的情緒有助於我們生存,例如擁有恐懼成為我們生存的動力,因為害怕死亡、危險、沒錢、變老....等恐懼,促進我們繼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跟延伸出很多發明,例如醫療、更安全的交通工具、更容易賺錢的方法、保養品...等。但即使是基本情緒,也是透過「解釋」才發生的,但回到我們之前所說的,越靠近人的本質的東西,越是會擁有「本能上」而不是透過學習的一致結果,例如幾乎沒有人不恐懼死亡(有些人可能會嘴上說不怕,行為也不怕,但真的遇到還真的很怕)。
除了基本情緒外,我們會產生任何的「感覺」,全部都是來自於我們對於外界的投射。而我們可以把投射分成幾種:
1. 自己如何看自己<—>自己如何看他人
2. 希望別人如何看自己<—>希望別人是如何
3. 表現出來的自己<—>自認自己是如何—>與外界反應產生落差
以上三種,有畫雙向箭頭的表示,這兩件事情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而形成的概念與投射結果。單向箭頭表示左邊是因,右邊是果。那我們來區分一下這三種投射有什麼不一樣。通常如果我們如果討厭某一個人,八成是因為那個人身上有我們沒有(但我們很想要)的東西,因為嫉妒而產生的討厭,或是是因為這個人身上擁有我們自己身上有(或曾經有),但我們討厭的東西。
我們對外界會產生什麼樣的情感,一定跟「自己」有絕對的相關,也許不是很直接很好理解的相關性,但如果跟自己無關的東西,只會有一種結果,叫做「沒感覺」,不會喜歡也不會討厭。如果我們認識陌生人時很容易緊張,表示我們看不熟的他人是沒有安全感的,跟熟人不會緊張是因為知道對方不會因為自己做了什麼而傷害我們。反過來說,自己因為認為「別人可能會傷害我」就會有緊張的感覺。同樣的例子,如果我們認為「別人會討厭我」,那其實表示你「覺得自己很值得被討厭」你有你自己也討厭的部份,才會有這樣的預設立場。
我們直接用舉例的方式說明好了,如果今天有一個人,他買了三姊妹布丁,然後把自己的善舉放在fb上面,說三姊妹的人很可憐什麼日行一善之類的文字,等到三姊妹布丁的人漸漸有了爭議,他又變得很生氣、覺得三姊妹沒有道德,這不公平。那我們要如何去解讀這個人的投射行為呢?
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知道,他希望別人覺得「他是一個有善心」的人,而且想要去「證明」,表示他覺得「大部份的人不知道他有善心」。那希望別人覺得自己有善心,其實就是「希望別人可以因為這個標籤喜歡我」(我們反過來想,真的很善良的人處處跟隨時的行為都散發善良的訊息,何必大費周章地去「證明」?你真有善心,大家都會感受到的,即使你想隱藏也藏不住)所以他自認自己這樣「表現」,應該可以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善良很棒吧?但是實際上你越是想要表現自己如何,就表示你內心越覺得自己沒有具備那些特質,也就不太可能讓別人真心覺得你很有善心,然後就產生了與外界認知的落差,你就覺得「大家都不了解我!」。
最後他因為三姊妹布丁的爭議而覺得生氣不公,那我們可以知道他覺得弱勢過得比自己好是不行的,反推回來是他期待弱勢如果變得比自己好或是不符合弱勢(可憐)的行為,就是「不符合自己的期待」,而期待與現實產生了落差,所以就會有憤怒不平的情緒出現。我們可以由他最後產生的生氣的情緒知道,他認為自己在「行善」,而不是認為「善」是需要被實行的。而我們會「希望」任何東西,都是因為我們自己本身「沒有擁有」所以才會希望。而這個1與3不一致的感覺,就會讓他人覺得這個人不是真正的善良。但不知道別人怎麼看他的人,就只有他自己而已。
當然這個案例的解讀是比較屬於負面的,其實我們所有的行為都跟我們背後的意念有關係,跟我們怎麼看自己、希望別人怎麼看自己等有非常非常大的相關性,80%的人的行為舉止永遠跟自己有關,而這些人也因為把能量都集中在自己身上,無法把能量拓展到他人、氣氛、環境,連自己都搞不定,也就不可能會擁有什麼特殊的成就。而剩下的20%,就是能夠先瞭解自我,再拋離自我,才能正確的解讀自我以外的事務。
例如如果妳在愛情中,根本不了解自己現在的狀態是「非常希望對方喜歡妳」的話,妳就很容易自動忽略對這個希望不利的證據,而執著對方可能會喜歡自己的行為不放,自己騙自己的結果,就是咎由自取。非常希望對方喜歡妳,其實就是表示妳根本就知道對方喜歡妳的機率很低,才會這樣希望,而且還非常希望。
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會只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聽到自己想要聽到的、接收到自己想要接受到的資訊的話,那我們就會永遠以為我們自己認知到的才是真實的,別人說的都是假的,但一旦發現事實與我們期待的不同,就會崩潰。但如果你知道身為人類的自己擁有這樣的傾向,你就會提醒自己也許事情還有很多可能性,排除對自己有利還不利,我們不會因為視而不見事情就不存在,面對事實,事情才真正有轉圜的餘地。

留言

  1. 這系列的文章寫的很用心~真的把困難理解的東西用容易理解的方式寫出,棒阿~

    回覆刪除
  2. 好文推~Dana好用心?
    所有痛苦的來源都是認知的問題
    這篇一直讓我想到阿德勒的目的論??✨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任何人都學得會!基本關係推動的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