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關係(七)關係週期模型總論

此模型是以《關係花園》的關係發展階段為基礎,做部分的整合與重新理解得到的關係週期模型圖。關係花園中的發展階段適用在任何的關係上面(例如夫妻、情人、親子、手足、其他家庭關係、朋友、商業夥伴等)

每一個階段不能單一而論,妳和妳的另一半也可能同時處在不同的階段,或是同時擁有不同階段的特性,就像東方陰陽的理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每個階段中都包含其他階段。但每個階段在不同的狀況下的成份可能有不同,或是受到事件的激發。
例如關係的剛開始較大成份是屬於浪漫期,遇到壓力則容易進入權力爭奪期,遇到節日有可能再度進入浪漫期。大多數在一年以內分手的情侶,都是在權力爭奪期開始佔領關係大部分的成份後,選擇「拋棄」而分手,而交往一兩年後分手的情侶,則大多是無法進入整合期沒有共同的目標。那麼更長久的情侶分手,大多數則是無法進入新的浪漫期而產生。
然而這圖中的循環並非單向,而隨時有可能因為突發事件或是心態的轉變倒退或是跳躍到其他的階段。而到了冷漠或是分離,也有可能因為雙方軟硬體大翻新而重新進入浪漫期(也就是復合或挽回成功的情形)不管在哪一個階段都可以好好的利用以下5個問句:
「我想要什麼?」
「你想要什麼?」
「我們想要什麼?」
「我們選擇做什麼?」
「這是為了什麼?」
然而在《關係花園》中也有提到一個很重要的重點,那就是關係的目的。不管是哪種關係,我們都是在滿足我們自己內心深處的需求,你可能這時內心會提出反彈的情緒說:「我交朋友哪是為了滿足我什麼需求!我不是這麼勢利眼的人!」但你可曾想過,為什麼你的朋友會成為你的朋友?為什麼某些人你無法熟起來?無法成為有默契的人?為什麼你喜歡的是那個人,而不是其他人?為什麼你會討厭某個人?而不是討厭其他人?
我想這一切如果只用「巧合」解釋,至少我認為那太不合理了。重點是那些「沒有成為你朋友的人」、「沒被你喜歡上的人」、「沒有默契的人」,因為那些人沒有滿足我們的需求,所以我們對他們不會產生喜歡或任何的感情。我們會跟讓我們有歸屬感的人成為朋友,跟相處輕鬆的人成為朋友、或是跟我們有同樣想法(我們覺得受到認同而喜歡對方)的人、崇拜讓我們嚮往的人等,不論是喜歡上自己的投射還是彌補自己的不足與限制,大部份的人「需要」朋友或伴侶,是為了處理寂寞感與我們與生俱來的存在性焦慮。
我們如果沒有去發掘或是接納自己的本質,我們就不可能擁有調整自己的彈性,我們一生將變成一塊固定形狀的拼圖,像俄羅斯方塊,就只能選擇擺在某個地方,如果不是就會使整個遊戲局勢變得更加驚險且容易Game Over。就變成只能吸引到某些特定特質的人、跟某種人合得來、在某些場合才能感到舒適,其實缺乏彈性,並不是要別人來配合我們所以我們成為了贏家,而是我們自己關掉了許多生命中有可能去走的道路,損失的其實是自己。
而這就是為什麼契合的關係非常難得且不易得到的原因,一般人容易把焦點投射到「對錯」「角色」上面,利用關係來證明我們自己是對的,例如跟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得到某種自己期待形式的愛情,來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一旦拘泥在這兩個概念上面,就很難與他人磨合,尤其我們又不可能找到跟我們完全合拍的人,又找到完全合拍的人就有缺乏了驚喜與探索,關係就會索然無味。但一旦我們有了彈性,對於他人有了基礎上身為「人與人」對等的理解,那就沒了對錯,轉化為最純粹的尊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任何人都學得會!基本關係推動的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