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去分割「可以改變」與「不能改變」的課題,你的人生將會變得前所未有的簡 單!

人生其實可以很簡單,只要認清什麼事情是可以改變的,什麼事情是不能改變的就可以了。但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會糾結於不能改變的事情,反而對於可以改變的事情卻不太上心。



在<零阻力的黃金人生>這本書中,有一個我很喜歡的故事,裡面是這樣說的:


一個被醫生醫治失敗,剩下幾個月的生命的男人,正在探索快樂的意義。他最初認為快樂=被愛,但他認為現在的他並不快樂,但他的確是被家人、朋友跟很多女人愛著的。他反過來思考,快樂=去愛,他便去練習,把過去沒有在愛的狀況改成愛,他想著那個醫治他失敗的醫生。他問自己「我可以愛他嗎?」但馬上浮起強大的憤怒「不!他不值得我去愛!他太可惡了,把我醫治失敗還把我趕出醫院!」但隨著每次不斷問自己「我能去愛他嗎」這個憤怒就越來越減弱,最後他認清了一個事實:重點並不是他值不值得我去愛,而是我「能不能」去愛他。


而他頓時覺得自己得到了自由。


這就是很簡單的課題歸屬。我們常常試圖去想要控制我們身邊的人、事、物,認為如果我們如此要求自己成為一個很好的人、要無條件信任別人、付出、與檢討自己,認為如果對方沒有跟我們做同樣的努力,沒有給我同樣的回報、重視,憑什麼要我要進步、我要無條件信任、付出,為什麼關係出問題時,我要檢討自己?


「你都不用嗎?」


「哪有他出軌,是我要檢討自己的這種道理?」


「憑什麼要我先付出?」


「憑什麼要我無條件信任別人?他什麼也沒做,如果他將來背叛我的話怎麼辦?」


但自己能不能做、要不要做,跟他人沒有關係,那是「自己的課題」是「自己能夠改變的事物」,而別人要如何應對,要如何看待我們,則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之前寫了一篇沒有推心置腹的朋友?學習「換位思考」看看這篇文章,得到的很多迴響,都是「我都會換位思考,別人都不會,搞得我很累」這就是沒有去認真歸屬課題。


如果每個人都是「他都這樣對我,憑什麼要我先改變?」反而最終變成只要別人沒先做我就不做,那麼最後就會變成根本沒人願意做的結果。抱持著這種心態在面對世界,那麼可能世界並不會有善的存在。


當一段關係之中,付出變成妳最快樂的事情的時候,那就是自由。因為當妳是想要「得到」對方的關心、體貼、回報的同時,妳的幸福的決定權就在對方的手上,由對方「決定要不要對妳好」掌握妳是否能夠快樂的生殺大權。但當妳把妳自己的快樂建立在自己能夠「給予」多少的時候,不管對方的反應如何都變得不重要了,而這樣的人不但不會給人壓力,反而更容易讓人產生愛情。


很多人會因為對方不給予名份、承諾而想要跟對方賭氣,因此故意惹對方生氣、不理對方甚至把對方當成壞蛋。但妳的賭氣並不會讓他喜歡妳的程度變高,反而讓人覺得麻煩又有壓力。即使真因為被妳逼著在一起了,最後妳來問我的問題就會是「Dana怎麼辦我的男朋友都不太理我」。那真的會是妳想要的愛情嗎?


而當我任學會如何去掌握「可以改變的」放掉「不能改變的」,人際關係頓時變得簡單了起來,同時避免掉了「我到底應該做自己,還是應該改變?改變不就代表我在迎合他人嗎?」的問題。當我不再開始要求他人要符合我的期待,便不再認為身邊的人應該要接受我的觀點,或是因為我做了什麼所以應該要喜歡我。我做的事情是「我認為好的、能夠解決我問題的事」而不是「別人希望我做」的事。(但有時候這兩者會重疊)不再因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平而陷入情緒憤憤不平。


因為關於他人反應的事情並不是由我來決定的,我能決定的,是我當下我認為應該要做、能做的事情。而當我做的不對,得到的不好的結果,我會去思考要如何才能做得更圓滿。或是因為我的關係造成這樣結果的成份有多少,如果我改變了做法是否能讓結果變得更好。因為那才是我的課題。


愛情頓時變得簡單,因為思考對方是否把我當成普通朋友或是否歡我根本不重要,因為值得我在乎的東西只有我能夠讓他跟我相處時很開心這樣而已。所以我能做的、應該做的,就是一直進步、檢討自己,學會分別該放下的與該去改變的事,並心存善念,盡力而為。


PS. 大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


getImage

留言

  1. 雖然課題分離這種概念很早就有,但這本書真的讓我收穫很大。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任何人都學得會!基本關係推動的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