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貼標籤」這件事我們無法避免,但又要怎麼面對呢?

在這個社會上生存,我們不免被貼標籤(尤其是跟你不熟的人),我們也不免會去貼別人標籤。但是我們要先弄清楚「標籤」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其實標籤就是一種「個人經驗的統計學」,那是一種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經驗中整理出來的統計資料庫中,判斷別人「可能」是怎麼樣一個人的依據。而這是很自然的,是人性,因為我們都必須要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用「資料庫」決定我要不要持續跟這個人來往,或是我想要喜歡或討厭這個人。



事實上我們的價值觀,就是千百個「標籤」所組成的集合體。但我們都忘記了我們非常容易有所謂的「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或稱確認偏差、證實偏差、肯證偏誤、驗證性偏見)是個人選擇性地回憶、蒐集利細節,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來支持自己已的想法的片面詮釋。這種偏見尤其顯見於感情問題和傳統觀念。人們常偏好支持自己原立場的觀點,也傾向將模稜兩可的實做利於自己的解釋。偏見的搜索、理解和回憶,常被用來說明態度極化(即使爭論雙方都依附於相同的根據,爭執仍變得極端)、信念固著(在反證出現後依然堅信原看法)、非理性首因效應(即強烈的「先入為主」效應)及錯覺相關(對二件偶然件做無根據的連結的傾向)等現象。」


我們的資料庫只是整個世界的資料庫的冰山一角而已,但我們都忘了這點,覺得我們自己的資料庫就是世界的全貌。並且我們人非常容易把自己遇到可能只有重複兩三次事情,直接類推適用,說這是「所有人」都這樣,或是「全世界」都這樣。我們應該主張立足點式的平等,因為實際上人與人之間本來就存在著差異性。我們都生長在不同的價值體系裡,不同的生長經驗以及不同的朋友圈。就連同樣生活在台灣的台灣人都有各式各樣不同的人存在,更遑論而不同文化、種族、生活習慣了。


但在現在網路、大數據越來越發達的時代之中,幾乎每個入口、社群網站,不管是Google的搜尋結果還是Faceboook會顯示在上頭的資料,都會幫你過濾跟你自身相關或是比較喜歡的言論跟內容。人們的同質性越來越高,接收到不同觀點與想法的機會越來越少,更會讓我們越是會落入認為世界的樣子跟我們的資料庫是一致的錯覺。


我們應該有個認知是「我們的資料庫其實並不代表全世界」,而在想要拓展資料庫的時候,你同時也會充滿好奇心,成長的速度也會更快。當你把你的杯子清空的時候,別人才有辦法把屬於他的水倒進你的杯子裡。


當你看到一個滿身刺青、一臉兇光又拿著西瓜刀的人的時候,你就會下意識的想要離他遠一點,你的潛意識會直接告訴你「他是壞人,他可能會傷害你,走遠一點」。在你走遠的時候也要持續觀察,這個人到底是跟你想得一樣要去砍人,還是他只是一個臉長得不太和善、把刺青當藝術的西瓜攤老闆而已。雖然這個例子是有些誇張,但我想表達的是,當你遇到你人為應該開啟自己的保護機制的狀況時(如果不是是跟生死相關的事情),請保留一些讓對方能夠翻轉你的空間,而不是完全認定自己的判斷就一定是對的,並且固執己見。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X-UDcuxbHs&feature=share]


在我們出社會之後,就像這個影片裡面所講的,我們被我們生活中很小的一部份(像是名片)來定義我們這個人是怎麼樣的人,大部份的人都容易犯下這種判斷人的錯誤。我們很容易不希望別人給自己貼標籤,自己其實也在做同樣的事情而不自知。想想看,為什麼我們要因為別人不同的客觀條件,而展現不同的態度?權高位重的人有比較值得你尊敬嗎?除非真的認識他,不然你得到的都是經過他人解釋過的「二手資訊」,只要不是一手資訊,都會經過當事人價值觀多少的扭曲(扭曲不一定是指差的,也有可能是好的)而一個沒有什麼特別成就的人就不值得你去理會嗎?讀台大就一定如何?當醫生就一定如何?機票都買頭等艙就一定如何?全身刺青就一定如何?事實上,世界上各種人都存在,標籤不代表一定如何。就像亞洲人不一定成績好,黑人不一定會跳舞,原住民不一定就會唱歌、法國人不一定比較浪漫、德國人不一定比較嚴謹等等。


雖然不一定,統計學還是有其依據的,亞洲人偏偏就是成績好的比其他種族多一些,黑人偏偏就是跳舞天份比其他種族好一些,原住民偏偏就是比較會唱歌的人比較多等等。因為影響出這樣結果的因素還是存在著,不會因為你厭惡標籤而消失。


標籤本身很中性,惱人的是使用標籤的人使用的是否是有惡意的態度。標籤本身很中性,它可以是你最大的弱勢,反過來說也可以是你最大的優勢。如果你是女性,不要想要拿男性的樣子去征服所有人,你要利用你的弱勢變成你最大的優勢。我們過度害怕被分類,但沒有分類,這世界其實很難以運行。但事實上,我們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辦法脫離標籤給我們的影響。標籤永遠跟著我們,那是一種判斷事實的線索之一,但不是決定事實的全部。


我們給別人的標籤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而別人給我們的標籤,是別人看待我們的方式。很多人誤以為兩者是一致的,但其實不然。你怎麼看你自己,跟別人怎麼看你,有時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解釋觀點。我們都是特殊的個體,但你不得不承認在大的群體之下所產生的統計數據會對別人怎麼看你產生影響,若極力去阻止這些影響的發生,是徒勞,也無功。所以我們常常會需要去爭取一些看起來社會觀感比較好的標籤,但又容易在這之中迷失自己。


標籤在我們的手上或貼在身上,是用來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而不是傷害、論斷、批判他人的依據,但我們很容易誤用。講到這又要牽扯到課題分離的問題了,只要課題分離的功課做得好,我們只需管理好自己如何使用標籤,別人如何使用他的標籤則是他們自己的課題。


而我所寫的兩性文章之中,所提到的「男人」「女人」並不是指生物性別,而是非實體的「特質」。是相對的,而非絕對。就像是中國古代的「陰陽」觀念,有陽男、陽女也有陰男、陰女,指得是一個人擁有的特質,並不是在說「所有有帶把的人都是這樣」或是「所有有子宮的人都是這樣」。因為寫文章得靠統計學,而看文章的人自己要知道統計學對於獨立個體來說是完全不具有任何意義的,要自己懂得應用、隨順變化才是王道。


所以面對別人想貼我們標籤時,我們不需要生氣或覺得無奈,時間會證明你是誰。有實力的人絕對不怕別人去貼他標籤,也不會過度在意,因為他們有屬於自己堅固的信念系統支持著他們不會被擊垮。這世界上之所以會有這些你看了沈痛、遇到了憤怒的東西,都是我們一併一起創造出來的,沒人能夠免責。不要讓自己變成那個,能推卸責任的時候大聲責怪,自己遇到的時候尋求別人諒解的那些人,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寬以待人、嚴以律己。標籤不該變成傷害別人的工具,而是保護自己免於傷害的依據。

留言

  1. […] (本文經合作夥伴 AWE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關於「貼標籤」這件事我們無法避免,但又要怎麼面對呢?〉。) […]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任何人都學得會!基本關係推動的句型